編者按:中國紗線網有關《印象同和》系列報道連續刊登后,在紡織業界引起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崔董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同和公司的軍事化管理方法,以及獨具特色的《同和憲法》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在目前企業大力提倡人性化管理的今天,同和公司的這種管理方法能被員工理解和接受嗎?令人望而生畏的崔董對員工是否具有溫柔體貼的一面呢?公司員工對崔董及同和公司又是如何評價呢?中國紗線網副主編孫其海就此相關話題采訪了同和公司不同崗位的員工代表……
一、采訪同和公司副總經理、高級會計師鮑玉榮
孫其海:鮑總,這段時間總是聽到《同和憲法》,想請您介紹一下。
鮑玉榮:好的,《同和憲法》一共有9本,包括1本總則、6本副則、1本同和崗位職責、1本同和部門職責。公司所有的業務流程,包括各部門的操作手冊都在里邊了。
孫其海:《同和憲法》實際運行效果怎么樣?作用大嗎?
鮑玉榮:這是同和公司員工的工作字典。每個部門在做事的時候,不會做就來查這個字典。同和公司講,如果不學習憲法,就是同和公司的文盲,就容易犯錯誤,所以同和公司的員工要精通同和憲法,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好。
孫其海:這個《同和憲法》是怎么出來的?
鮑玉榮:實際上這個憲法是在董事長的主導下全體員工寫出來的,比如寫到財務部的時候,是財務部的全體人員來參加,大家一起寫,你的崗位是怎么干的,怎么來優化。其他部門也是一樣的,《同和憲法》的寫作就歷時了一年半。
孫其海:這個工作量很大,里面是否有感人的故事?比如加班加點??!
鮑玉榮:《同和憲法》委員會的8個人在這一年半的時間里,從來沒休息過禮拜六、禮拜天,包括春節放假,全都在公司寫《同和憲法》。這個《同和憲法》,能講很多很多的故事 ……
孫其海:有關于崔董的故事嗎?
鮑玉榮:很多,用崔董的話講,這100萬字的《同和憲法》是用生命寫的。記得是在14年的8、9月份,崔董腸息肉,在上海做了一個小手術,當時我們都不知道。到了周末,我們還以為崔董出差了,這個周末就不寫啦。但是他上午在上海做的小手術,醫生跟他講了,至少要休息3天,一般人要休息7天。他老先生惦記著寫這個制度,做完手術他當天下午就從上海趕回來了,就一塊寫制度,崔董寫制度是全身心的,手舞足蹈的很有激情,等到寫了兩個小時下來,他就捂著肚子,臉色也不太好看,汗也下來了,我看不對勁,說崔董今天好像不太舒服??!崔董說今天做了個手術……,(說到這里,鮑總哽咽了,眼睛里閃著淚花)。
孫其海:鮑總,用簡單的幾句話,你概括地評價一下這部《同和憲法》?
鮑玉榮:首先我對這部憲法是有感情的,因為我也投入了心血。我認為這部憲法是同和公司最大的無形資產,也是同和公司要傳承的核心的內容。
二、采訪同和紡機營銷總公司總經理王海平
孫其海:王總在同和公司多久了?
王海平:我是今年6月8號來的同和公司,在此之前一直從事紡織企業的生產管理工作,包括技術和質量管理。
孫其海:在哪個紡織企業?
王海平:原來在邯鄲二棉,后來到河南的民營企業做了10年,畢業后到現在30多年了,一天也沒離開過紡織。
孫其海:那你到同和公司做紡機銷售,工作角色轉變了。
王海平:是啊,我也跟崔董說過反差有點大,壓力有點大。崔董說你在棉紡廠這么多年,懂得客戶的心情,你能和客戶無縫對接,這就是好的銷售。
孫其海:為什么選擇了同和公司?
王海平:我最早接觸同和是十幾年前從羅拉開始的,感覺那時候同和羅拉一下子就成為行業內的知名品牌了,這十幾年來一直跟同和的產品打交道,還有搖架啊、緊密紡啊,質量都是一流的,同和公司給人的印象不是一般的企業,非常正規、注重品質。最近幾年同和公司開始做細紗機,才短短幾年就進入了國內前三名,一提到同和,大家都由衷地敬佩。實際上同和已經成為一個民族品牌了。
孫其海:我也有這個感覺,在行業內一提到同和公司的產品,就是高端質量的代名詞,同和做什么產品都會做的很好。總結一下,你敬佩同和公司,看到了它過去良好的表現,也看好它的未來,所以加盟了。
王海平:是這樣。我雖然來同和時間不長,但也深刻感受到了同和公司深厚的文化底蘊,像這100萬字的《同和憲法》,是很特別的,很值得其他的企業學習借鑒。
孫其海:企業有底蘊,崔董有抱負。
王海平:包括同和提倡精密制造、精細管理這種模式,這個企業很有希望,代表中國紡機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孫其海:王總,我再請教幾個問題,你對崔董個人的評價?
王海平:那我代表個人說一下,我覺得崔董是個做事業的人,是個有抱負有理想的人,他并不是為了他自己,他確實是為了咱們的民族紡織行業在做事。他說了一句話,就是專心做一個紡織行業,要做百年同和,他確實代表著民族的希望,我是這么認為的。從具體事務上看,從羅拉、搖架、緊密紡,再到主機,他對每個階段、每個產品都是高起點、高標準的要求,他有句話是要做就做最好,永遠要比競爭對手好0.001。他有鮮明的軍人氣質,不服輸,永遠爭第一,要做就把事情做好,做完美、做極致。他是有獨特人格魅力的人,能感染和帶動我們每一個人。
孫其海:我們每次見到崔董,也會被他所感染。
王海平:崔董的講話方式和理念都是很獨特的,我覺得他有一種超前的理念和戰略眼光,他雖然是60歲的人了,但他是二、三十歲人的激情和創新理念,我感覺都跟不上他。要跟上他,我們的團隊需要學習學習再學習,每天都學習,都進步。
孫其海:我再提一個問題,在同和公司工作,是否感覺更辛苦、更累一些?
王海平:是。
孫其海:有快樂么?
王海平:有快樂。但這個快樂是靠自己的體驗。一個人選擇一個企業,你要考慮你能為企業做些什么,另外你能學到什么。我覺得一個人能選擇一個好企業,尤其像崔董這樣優秀的民族企業,對個人的發展有很大的空間,無論是工作上,生活上。我認為崔董是一個哲學家,他不但講工作,還講生活理念、生活健康、人生觀、價值觀,他會給你提出很多合理性的建議,貫穿到你生活的每一個細節。
孫其海:舉個例子。
王海平:你比如說健康,像我們50多歲的人,崔董說你要注意鍛煉了,他也會觀察你的身體是胖了,還是瘦了。包括應該吃什么,生活的每個細節,不要抽煙,喝酒怎么控制,他會時常提醒你。
孫其海:我估計有一句話崔董可能會經常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王海平:對,他受毛主席時代的影響還是很大,他是軍隊出來的嘛,他把企業當做一個軍隊來管了,工作、生活、健康全管了。
孫其海:最后一個問題,企業的執行力怎么樣?
王海平:我雖然做過的企業不多,從國營企業到民營企業,再到同和,我們團隊的執行力可以這么說,是其他企業要下大力氣追趕的,也不一定追的上。
三、采訪同和紡機負責技術的副總經理潘增榮
孫其海:潘總是主管技術的?
潘增榮:是,主管技術這條線,還是老樣子,以前在上海一紡機的時候,我也是一直是搞技術。
孫其海:潘總,我有個疑問先請教,同和公司主要是圍繞牽伸任務來做產品的,您以前是做梳理技術的,這是否有影響?
潘增榮:其實不是的,精梳機和針梳機都有牽伸。我在一紡機的時候,那時候做的羅拉4米多長,是全世界絕無僅有的,精梳機上也有牽伸羅拉,這都是一樣的。那時一紡機的工藝技術是非常出色的,我是總工藝師。
孫其海:那你對羅拉加工這一塊也是非常精通的。
潘增榮:應該說這么多年一直在研究。
孫其海:你是什么時候跟同和接觸的?
潘增榮:我在1999年的時候就跟同和接觸了,那時一紡機和同和就有合作了,同和才剛起步,條件還很差。
孫其海:你那時對崔董什么印象?
潘增榮:其實人的第一眼的印象很重要,崔董看到我感覺我這樣的技術人員很少,我感覺像崔董這種企業家很少,他給我的印象一直是很認真很認真的,特別是到同和工作這段時間,這種感觸更深。同和它的發展、它的成功其實是有必然性的。
孫其海:為什么有必然性?
潘增榮:崔董個人的魅力。首先軍人風度,你看他的坐姿、站姿,他的言語,軍人氣質很明顯,意志很堅定;崔董很有號召力,你看他的發言條理很清楚,肢體語言也很豐富,演說家的風度。他的發展思路非常清晰,執行力很強。你說這樣的企業家怎么會不成功呢。
孫其海:潘總所以也選擇了同和。
潘增榮:我在太平洋退休了嘛,崔董一直想著我。也有很多人問我你為什么來了同和,在太平洋不是很好的嗎?我在太平洋退休后也可以接著做的,我其實是被崔董的個人魅力感染啦,不然不會來的。他說為什么高端紡機都讓德國人、瑞士人、日本人占領?我們中國人為什么不能領先這個行業呢?他具有民族氣節,他這些話感染了我。
孫其海:崔董邀請你來加強了技術研發實力。
潘增榮:我對紡紗流程是很熟的,我一直從事機械設計,有很長一段時間是設計工裝、專機的,所以比較擅長專機設計、工裝設計。
孫其海:潘總,您是資深的紡紗技術前輩,我想知道同和的產品跟國內、外同行比,到底處于什么水平?
潘增榮:單就羅拉而言,按照我現在的了解,不夸張地說,同和肯定是世界上最強的。因為其他國家我去了不少,像同和公司這樣大規模做羅拉的,全世界絕無僅有;同和的搖架、緊密紡都是可以的;做主機呢,時間比較短,與瑞士、德國的比,產品質量的穩定性還是有差距的,國內的與他們比都是有差距的。
孫其海:您認為怎樣才能消除這個差距呢?
潘增榮:我這里也透漏一下,我來同和后,首先是調研設備,我們要買世界上最先進的設備,日本的、德國的我們都調研了。其實崔董讓我來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規劃這一塊,就是怎么提高紡機的穩定性。當然,人、機、料、法、環對產品質量的穩定性都有影響,大家都清楚。
孫其海:崔董讓你考察加工裝備,重點從硬件上下功夫?
潘增榮:是的,我擅長加工裝備、專機這一塊。崔董給我的理念是要比競爭對手好0.001。這次我們調研的設備引進到位后,在細紗機生產裝備這一塊,同和肯定是世界上最好的。我們是在用超前的眼光來定位加工裝備,將來都是用柔性線、智能化程度很高的裝備來加工。
孫其海:崔董提出2020年同和細紗機進入世界前三,看來公司各方面都在動起來了。
潘增榮:都是按照董事長的規劃在做。裝備這一塊董事長一直很重視,剛才你們也到車間看了,瑞士的、德國的、美國的、日本的等國家引進世界一流的先進設備車間都有,產品試驗中心、紡紗試驗室、計量檢測中心你們都看了,配置都很規范、很先進的。
孫其海:潘總,再聊點生活方面的事情,你家屬也從上海過來了嗎?
潘增榮:沒有,我一個人在這邊,這里面有很讓人感動的,同和這邊很人性化的,對工程技術人員的這種關懷啊,真的是無微不至的。我說幾個例子,比如說每天公司的鮑總打電話過來問,潘總你在什么地方???吃飯了沒有?每周五6點多的去上海的火車票是一定給你買好的,你如果想留下來加班,公司說不能退票的。